2019年4月12~14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19年德语分委会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举办全国德语教师发展研讨会。与全国50多所高校70余名德语教师一道,我院德语教师余文静参加了此次主题为“外语教学中的科学研究”的研讨会。
第一天,参与制定德语专业国标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贾文键教授解读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内涵,并重点介绍了即将出炉的《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指南》,其中,培养学生的国情研判能力是新增加的学生能力要求。随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蒋景阳和刘海涛教授在学术报告中详细解答了“外语教师如何兼顾教学与科研”这一问题。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校长 Claudia Riemer教授在讲座中详细介绍了“基于设计的研究”这一理念,并阐述了科研源于课堂教学与促进及改变课堂教学的关系。最后,歌德学院与DAAD专家介绍了中国高校德语教师可参加的PEP和Dhoch3项目。
第二天,浙江大学李媛教授进行了社会科学工作与研究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知识的教授,尤以示例的方式向与会学员进行了实证研究过程的解读。在之后的朋辈分享环节,四位青年教授以访谈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她们的教学科研历程,包括:处理教学科研关系的方式,处理家庭与科研关系的方式,科研立项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式等。现场气氛轻松和谐。随后,南大全国德语四级考试中心负责人孔德明教授作了“专业德语四级考试及其研究热点”的讲座。外教社与外研社德语编辑也在其后进行了德语图书的介绍。
第三天,五位来自不同高校的青年教师展示了他们目前计划进行或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各位德语届前辈进行了点评与指导。
此次研讨会提升了与会人员对教学与科研的认识。教学与科研不应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版块,而应当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应当指导学生多实践,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能通过专业相关考试,还要具有国情研判能力以及能进行后期研究的综合素质。在科研中,教师必须不断吸收专业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技术,同时也要关注国家大政方针、了解时事热点,善于思考,努力将自己的研究与热点主题结合起来,不能仅仅做针对某一主题的传统研究。毕竟,社会发展要求教师不能再只关注自己所好,而是要研究出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东西。此次研讨会也是我院教师与其他兄弟学校相互了解的机会,增进了对兄弟高校办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专业办学理念等各方面的了解,激发我们思考西部高校德语专业应如何打破地区局限性,培养出更多能在将来的深造中具有后期研究能力的学生?
(图/文:余文婧;审核:骆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