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11日,外国语学院和文史学院师生前往北川羌寨开展以“双语推普传声韵,羌音阵阵兴吾乡”为主题的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语言交流,传承与发展羌族文化。该团队由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张霞带队,外国语学院和文史学院学生联合开展。
7月10日,团队一行乘车抵达羌族,受到了石椅村党支部书记陈继述的热情接待。在陈书记家中,团队成员与乡民们围坐一起,用普通话交流着彼此的生活与故事,初步建立了沟通的桥梁。

随后,团队深入村寨,走进北川非遗研学体验基地,采访了草编文化传承人黄强。黄强表示普通话和英语的推广对石椅村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到羌族文化。

在石椅广场上,团队成员们与羌寨当地人展开了亲密的教学互动。他们耐心地教授他们使用普通话和英语进行日常交流,从简单的问候语到复杂的对话,一步步帮助她们克服语言障碍。同时,团队还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了当地和中外游客在羌寨使用普通话和英语交流的情况,为后续的推广活动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次日,外国语学院的学子们为羌寨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英汉知识普及课。他们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讲解了英语与汉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激发了小朋友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课后,小朋友们纷纷表示,希望将来能够掌握更多的语言,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当地人民也热情地邀请团队成员们一起跳起了羌族的锅庄舞。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大家手拉手、肩并肩,共同感受着羌族文化的独特韵味。这一刻,语言不再是障碍,文化成为了连接彼此的桥梁。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文化体验之旅,更是一次富有成效的语言与文化传播实践。团队成员运用普通话生动呈现羌寨的民族文化,通过教授简单的英语交流技巧,提高了当地居民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成员们也在实践中锻炼了组织沟通能力,强化了专业技能,增强了责任意识。普通话的普及和英语交流的学习,减少了文化传播的语言障碍,畅通了羌寨与外界的沟通渠道,为后续进一步推动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图文:何致远、张霞 审核: 崔芸)